內在世界與外在世界-第1部-阿卡沙

內在世界與外在世界系列影片

第一部:阿卡沙

萬物始於「邏各斯」(Logos)、大爆炸(Big Bang),和原始之音:嗡(om)。大爆炸理論認為,有形宇宙始於一個熱量無限高,密度無限大的點,這個點被稱為「奇點」。這是一個比針頭還要小數十億倍的點。但是理論並沒說明原因,或者方式。有時,事物越神秘,我們就越理所當然地認為我們瞭解它。人們曾認為,引力最終會減緩宇宙膨脹,或者,在大坍縮(Big Crunch)中使宇宙收縮。然而,哈伯太空望遠鏡的圖像顯示,宇宙的膨脹似乎正在加速。隨著大爆炸的發生越來越快,宇宙中似乎還有更多超出物理學預測的質量。為了解釋這些質量,物理學家宣稱目前宇宙中只包括 4% 的原子物質,或者説我們所認為的普通物質。其餘 23% 是闇物質,73% 是闇能量。而我們曾一度認為這些只是真空。它就像一個隱藏的神經系統,在宇宙中運行,連接著萬物。

古代吠陀老師曾説過,納達梵天(Nada Brahma)意為宇宙是振動的。振動場是所有真實的精神體驗,和科學探究的根源所在。這是聖人﹑佛陀﹑瑜伽信徒、神祕主義者﹑牧師﹑薩滿和先知,通過審視自己所觀察到的同一能量場,它被稱為阿卡沙(Akasha)、原始之音「嗡」(om)、因陀羅寶網﹑天籟之音,歷史上還流傳著許多其他叫法。它是所有宗教的共同根源,是連接內在世界和外在世界的紐帶。

三世紀時期的大乘佛教曾提出過一種宇宙學說,與最先進的現代物理學相似。因陀羅寶網是一個比喻,用來講述一個古老的吠陀教義,即宇宙如何相互交織在一起。因陀羅是眾神之王,祂創造了太陽,掌控著風和水。想像一張能夠延伸到各個維度的蜘蛛網。蜘蛛網由露珠組成,每一滴露珠都倒映著其他所有露珠。在每一個露珠的倒影中,你又會發現所有其他露珠的倒影。整個網在這樣的相互倒映中無限延伸。因陀羅寶網可以視作一個全息宇宙。在那裡,即使是最細微的光線也能照映萬象。

塞爾維亞裔美國科學家尼古拉.特斯拉曾被稱為是20世紀創始人,因為特斯拉發現了交流電等眾多發明。這些發明現在已經成為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。特斯拉對古代吠陀教有著濃厚的興趣。基於東西方兩種不同的思維方式,他對科學有著獨特的理解。同所有偉大的科學家一樣,特斯拉對外在世界的奧祕進行了深入探索。但他也深刻地審視自己,就如同古代瑜伽信徒一樣,特斯拉用「阿卡沙」這個詞來描述貫穿萬物的以太場。特斯拉師從斯瓦米.維韋卡南達(Svāmi Vivekānanda),這位瑜伽信徒把印度的古代教義帶到了西方。在吠陀教義中,阿卡沙就是空間本身,一個充滿其他元素的空間與振動共生共存,二者不可分割。阿卡沙是陰,而普拉娜(Prana)是陽。

有一個現代概念可以幫助我們解釋阿卡沙或者基本物質,那就是分形 (fractal) 學的概念。1980年代,電腦的快速發展讓我們能夠用數學的方法看到並重現自然中的圖案。分形這個詞是由數學家貝努瓦.曼德爾佈羅特於1980年創造的。他研究了一些簡單的數學方程式。當這些方程式重複時,就能在一個有限的框架內,生成一個不斷變化的數學或幾何形式的數組。它們是有限的,但同時又是無限的。分形是一種可以分割成多個部分的粗略幾何形狀,每個部分都大約是整個圖案的縮小版。這一特性被稱為自相似性(selfsimilarity)。曼德爾佈羅特的分形,被稱為「上帝的指紋」。你看到的是大自然自己創造的藝術品。如果你把曼德爾佈羅特的圖形轉向某個方向,它看起來有點像印度神或佛陀。這個圖形被稱為佛陀佈羅特圖形。觀察一下古代藝術和建築形式,你會發現長期以來,人類一直把美和神聖的分形圖案聯繫在一起。雖然極其複雜,但每個部分都包含著重建整體的根本。分形學已經改變了數學家對宇宙及其運行方式的看法。每一個新層次的放大,都與原來有所不同。當我們從一個層次的分形細節移動到另一個時,就會發生不斷的變化和變形。這個變形就是宇宙螺旋,時空母體所具有的智能。分形本身是混亂的﹑雜亂無序。當我們的大腦識別或定義一個圖案時,我們會集中注意力,好像它是一個事物。我們試圖找到我們認為美麗的圖案。但是為了在我們的腦海中保留這些圖案,我們必須推開其他的分形。用感覺去理解分形,也就是限制它的運動。宇宙中的所有能量都是中性的﹑永恆的﹑無量綱的。

我們對圖案認知的創造力和能力,是連接微觀世界和宏觀世界、永恆的波世界和堅實的物質世界的紐帶。觀察是基於思維固有侷限性的一種創造行為。我們通過標籤﹑命名創造了一種堅實的幻覺,事物的幻覺。哲學家克爾凱郭爾曾説:「如果你給我名字,你就否定了我。透過給我一個名字,一個標籤,你否定了我成為所有其它東西的可能性。你把粒子固定下來,命名它,把它鎖定為一個物體;但同時你也在創造它,定義它的存在。」創造力是我們的最高天賦。隨著事物創造而來的是時間。時間創造堅實的幻覺。

愛因斯坦是第一個意識到,我們所認為的真空並非真空的科學家。它有屬性。空間本質的內在屬性,是深不可測的能量。著名物理學家理查德•費曼曾經説過:「一立方米的空間裡有足夠的能量煮沸世界上所有的海洋。」高級冥想者認為,寂靜之中蘊藏著無限力量。佛陀曾用卡拉帕斯來描述原始物質。它就像微小的粒子或小波,每秒可産生和消失數萬億次。從這個意義上説,現實就像全息膠片攝影機中一幀幀的畫面,快速移動,創造連續性的幻覺。當意識完全靜止時,幻覺也就不難解釋了。因為是意識本身驅動著幻覺。

在古老的東方傳統中,數千年以來人們一直明白萬物振動的道理。「納達梵天」意為宇宙是振動的。「納達」的意思是聲音或振動,「梵天」是神的名字,同時是宇宙和造物主。藝術家和藝術是密不可分的。《奧義書》是古印度最古老的人類文獻之一。其中記載到造物主梵天坐在蓮花上,睜開眼睛,世界立現;閉上眼睛,世界便就此消失。古代神祕主義者﹑瑜伽信徒和預言家,一直相信在意識的根本層面有一道場。在阿卡沙場或阿卡沙記錄中,所有的訊息、所有的過去、現在和未來的經歷存在當下,亦存在永遠。這是所有事物産生的發源地。從亞原子粒子到星系﹑恆星﹑行星和所有的生命,你永遠看不到事物的全部,因為它由一層又一層的振動組成。它在不斷地變化與阿卡沙交換訊息。

樹在吸收陽光、空氣﹑雨水和泥土。這個我們稱之為樹的物體,自有一個充滿能量的世界。當你的思維停止時,你就會看到現實的本來面目,全部的面貌。樹與天﹑與地﹑與雨﹑與星辰不相分離。生與死﹑自我與他人息息相關,就像山脈和峽谷不可分離一樣。在美洲土著和其他土著傳統文化中,人們説萬物都有靈魂。這同樣表達了每個事物都與一個振動源相連。有一個意識﹑一個能量場﹑一個力量貫穿於萬物之中。這個能量場不在你身邊,而是貫穿於你,與你共生。

你是宇宙的一部分。你是造物主審視自己的那雙眼睛。當你從夢中醒來,你意識到夢裡的一切都是你。你在創造它,所謂的現實生活也沒有差別,每個人和每件事都是你。每一隻眼睛中﹑每一塊岩石下、每一個粒子裡,都能看到同一個意識。

CERN,歐洲粒子物理實驗室,其研究人員正在尋找這個涵蓋所有領域的能量場。但他們沒有觀察內在世界,而是在觀察外在的物質世界。瑞士日內瓦 CERN 實驗室的研究人員,發現了希格斯玻色子,也就是上帝粒子。希格斯玻色子實驗,科學地證明真空空間中有著一個看不見的能量場。CERN 的大型強子對撞機,由一個周長 17 英哩的圓環組成。其中兩束粒子向相反的方向運動,以接近光速的速度彙聚,並碰撞在一起。科學家們觀察了劇烈碰撞産生的結果。標準模型不能解釋粒子如何獲得質量。一切似乎都是由振動構成的,但又沒有什麼「事物」在振動。這就像有一個隱形的舞者。一個影子隱藏在宇宙中翩翩起舞,所有其他舞者也一直圍著這位隱藏的舞者起舞。我們已經看到了舞蹈,卻始終沒有看到那個舞者。所謂的上帝粒子,是宇宙基本物質的屬性,是所有物質的核心。它可以解釋那些使宇宙膨脹的不明質量和能量,但是希格斯玻色子的發現,非但不能解釋宇宙的本質,反而製造了一個更大的謎團,揭露出一個比我們想像當中還神祕的宇宙。科學正在接近意識和物質之間的臨界點。我們觀察原始能量場的眼睛,和能量場觀察我們的眼睛是一樣的。

德國作家學者沃夫岡•馮•歌德說:「波是産生世界的原始現象。」音流學 (Cymatics) 是對聲音可視化的研究。音流學這個詞來自希臘語詞根 cyma,意為波動或振動。生活在18世紀的德國音樂家和物理學家恩斯特•查拉德尼 (Ernst Chladni) 是最早開始研究波現象的西方科學家之一。查拉德尼發現,當他把沙子鋪在金屬盤上,然後用小提琴弓振動這些盤時,沙子就會自己形成圖案。隨著産生的波動會出現不同的幾何形狀。查拉德尼記錄了這些形狀的整個目錄,它們被稱為查拉德尼圖形(Chladni figures)。自然界中有許多這樣的圖案,比如烏龜殻紋,或豹紋。研究查拉德尼圖形或音流圖形,是高端吉他﹑小提琴和其他樂器製造商判定樂器音質的一個祕訣。

漢斯•貞尼 (Hans Jenny) 在 20 世紀 60 年代擴展了查拉德尼的研究。他利用各種液體和電子放大器來生成聲音頻率創造了「音流學」。如果你讓簡單的正弦波穿過一碟水,你可以看到水中的圖案。根據波的頻率會出現不同的波紋圖案。頻率越高,圖案就越複雜。這些樣式是重複的,而不是隨機的。你觀察得越多,你就越能看到振動是如何把物質,從簡單的重複波,排列成複雜樣式的。這種水振動産生一個類似向日葵的圖案。只要改變聲音頻率,我們就會得到不同的圖案。水是一種非常神祕的物質,它是高度敏感的。也就是説,它可以接收並保持振動。由於其高共振能力和高靈敏度,以及內在的共振趨向,水對各種類型的聲波,都能立即作出反應。振動的水和土是動植物質量的重要組成部分。我們很容易觀察到水中簡單的振動,是如何形成可識別的自然圖案的。但當我們添加固體並增加振幅時,事情就變得更加有趣。在水中加入玉米澱粉,我們會看到更複雜的現象。當振動將玉米澱粉團移動到一個似乎在運動的有機體中時,也許我們可以觀察到生命自身的法則。

各大宗教都會用反映當時歷史時期認知的詞語,來描述宇宙的生命法則。在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前,印加是美洲最大的帝國。在印加語中,人體叫做 alpacamasca,意思是有生命的土。在卡巴拉或猶太神祕主義中,它們談論神的神聖名字。那是個無法説出來的名字,因為它是一種無處不在的振動。它是所有詞彙,所有物質,一切都是神聖的名字。

四面體是三維空間中最簡單的形狀。事物必須至少具備四個點,才能是物理實體。三角形結構是自然界唯一穩定的自穩定圖形。在舊約中,四角獸(tetragrammaton)一詞常被用來表示上帝的某種顯現。當談論神的話語或特指神﹑邏各斯或原始話語時會用到它。在古代文明中,宇宙的根本結構是四面體形狀(金字塔形)。在這種形態之外,自然表現出一種趨於均衡的根本趨勢:濕婆 (shiva);同時它也具有趨於改變的根本趨勢﹕夏克提 (Śakti)。

在聖經中,約翰福音通常寫到「太初有道」,但在原文中使用的詞彙是「邏各斯」(Logos)。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 (Heraclitus) 生活在基督誕生前500年左右。他用邏各斯描述根本無法感知的東西,所有重複圖案和樣式的起源。遵循赫拉克利特學説的斯多葛派 (Stoicism) 哲學家,將這個詞彙定義為遍及宇宙的神聖生命法則。蘇菲主義 (Sufism) 認為邏各斯無處不在,並存在於所有事物中。這就是無形變為有形的根源。在印度傳統中,濕婆納塔拉加(Shiva Nataraja)的字面意思是「舞蹈之神」。整個宇宙隨著濕婆的鼓韻起舞,一切都被賦予脈動,充滿著韻律。只有濕婆一直跳舞,世界才能繼續進化和演變,否則它就會坍塌,重歸虛無。濕婆代表我們的靜觀意識,而夏克提則是世界的實體或物質。當溼婆在冥想時,夏克提試圖移動祂,把祂帶入舞蹈。就像陰陽一樣,舞者和舞蹈合為一體。邏各斯也意味著真理。誰懂得邏各斯,誰就通曉真理。

在人類世界中存在著許多層次的隱藏,就像阿卡沙被捲入複雜的結構中一樣。我們把自身的根源隱藏起來,就像一個神聖的捉迷藏遊戲。我們已經隱藏了數千年,而最終完全忘記了這個遊戲,忘記應該找尋些什麼。佛教教導人們透過冥想直接感知邏各斯,感知這一變化的能量場或內心世界的無常。當你靜觀自己的內在世界時,隨著意識越來越專注和集中,你將觀察到越來越微妙的感覺和能量,透過意識的根本層面,直接實現annica,也就是無常。人就擺脫了對短暫外在形式的依附。一旦我們意識到有一個振動場,也就是所有宗教的共同根源,我們怎麼能説「我的宗教」﹑或者是「我的原始嗡」、「我的量子場」?

世界上真正的危機不是社會﹑政治或經濟危機,而是意識的危機。無法直接感受我們的本性,無法認識到所有人和所有事物的這種本性。在佛教傳統中,菩薩是具有佛性覺悟的人。菩薩發誓要幫助喚醒宇宙中的每一個存在,讓它們領悟到唯一一個意識。要喚醒一個人的真我,就必須喚醒眾生。「宇宙中云云眾生,我誓要幫助他們覺醒。我的缺點無窮無盡,但我發誓一定會全力克服。佛法無邊,但我誓要參透它,覺醒之路漫漫,但我誓要到達彼岸。」